政府平臺公司融資模式轉型之痛
一、平臺公司融資現狀
1、債務規模失控
一些平臺公司融資方式普遍缺乏有效監督,容易造成債務規模失控,存在潛在的償債風險。由于絕大多數融資平臺缺乏經營性現金流,存量債務償還只能靠借新還舊,新建項目的融資任務每年增加,債務累加的復利還很高,如此造成債務余額指數式高速累加,依托地方政府信用隱性擔保的平臺融資模式危如累卵。
2、融資成本高企
很多平臺達不到通過銀行貸款和公開發債等正規方式籌集資金的資信水平,特別是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金融監管政策收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過非正規渠道融資的借款成本迅速提高,且期限較短。但是,地方自發自還債券利率基本與國債收益率持平。平臺模式與地方債券模式都是依托政府信用,最終還款都是依靠財政收入,而融資利率之間的差異在6%以上,甚至高達15%以上,存在系統性的財政風險。
3、項目實施效率低
地方融資平臺按照政府指令去找金融機構借款,投資與建設一般由行業主管部門組建臨時指揮部來負責,普遍存在缺乏同類項目實施經驗的硬傷,設計與施工招投標普遍不規范。重建設輕管理,土地與資金資源浪費的現象也非常嚴重,投資與運營效率很低。實際上,國內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運作已經有接近20年的發展,已經有一批能打通融資、投資、建設、運營的全流程工作的專業投資運營機構,但是在融資平臺融資比較方便的背景下,專業投資運營機構獲取項目又會遇到各種限制,難以異地拓展業務,存在明顯的效率損失。
二、傳統融資模式轉型難
1、銀行貸款
在一系列“強監管”新政刺激下,之前銀行主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項目貸款、PPP等方式給平臺公司貸款,而現在基本只能做棚改,流貸有些也停了,偽PPP、偽政府購買服務模式被嚴厲叫停,平臺公司原有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模式難轉型。
2、信托貸款
隨著監管部門政策變化,銀監局已經停止給城投類平臺公司集合類信托備案,雖然單一資金信托能備案,但現實情況下資金渠道尋找難,而現行監管政策不允許信托承接通道業務,雖有部分信托公司仍然給城投類平臺公司提供擔保,但卻不知有多少在排隊領罰單。
3、融資租賃
2014至2016年,融資租賃大發展,成為城投類平臺公司的救命稻草。對于城投,租賃公司既愛又恨,心里是想放,但在目前去杠桿降負債大的監管環境下,卻又不能放給沒有經營性收入的純平臺,想辦法借給醫院、學校、景區、公交、自來水、供熱等有經營性收入的主體,但實際上大部分最終用款方還是城投公司,融資租賃這個玩法成為曲線救城投。
4、發行債券
2017年城投類平臺公司企業債、公司債、PPN、中票發行量跟2016年相比有較大規模下降,2018年以來,大部分AA城投PPN詢價上限都到8%,價格有些時候不是問題,問題是能不能賣得出去。監管高壓態勢,對于城投類平臺公司資產注入、發債包裝、項目回購,都有很多困難。
5、債務置換
存量地方政府債務預計2018年內完成全部置換,置換完成后仍存續于市場上的城投債理論上都無法直接追溯地方政府償債責任,到期兌付顯著依賴再融資。全國人大通過的3年債務置換即將進入尾聲,據業內人士分析,再出臺新的債務置換政策可能性較小,意味著全國每年2-3萬億的置換沒辦法延續,但是城投的債務比3年前還要多,擔子比之前還要重。
6、地方金交所
市場比較有名氣的重慶金交所、天交所、無錫金交所、前海股權交易中心等地方交易所,以前發行過很多類集合信托產品,起點10萬,模式跟信托一樣,最早也是要三件套(政府、財政和人大),而目前依靠地方金交所發行的信托模式也基本被叫停。
7、產業基金
2015和2016年產業基金模式比較火爆,套路是成立有限合伙,城投公司出20%作為劣后,找銀行出資80%作為優先,財政出兜底函,人大出決議納入財政預算,包裝基建項目,類似套路現在已基本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