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平臺公司融資職能,強化地方隱性債務監管
地方隱性債務的背后是地方融資平臺,地方融資平臺企業的體制機制弊端或許才是問題根源所在。因此,未來治理地方隱性債務問題的方向應該是結合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推進,加快地方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加速地方政企分開,健全地方國有平臺公司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地方融資平臺之間的兼并重組,把更多地方融資平臺推向市場而求活。
中潛咨詢將陸續刊登中潛咨詢首席專家葛培健和中潛咨詢童小兵對政府平臺公司轉型降負的前瞻性見解、政策解讀、案例分析與大家共享。
葛培建
博士、高級經濟師,原張江高科(600895)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及浦東建設(600284)董事長,現任中國科創金融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榮譽副會長、中國獨角獸企業家俱樂部創始人兼名譽理事長、園區資本聯盟執行主席兼園區商學院院長,昆山市人民政府、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嘉興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理事、《董事會》雜志、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咨詢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教育集團高級顧問。
童小兵
工學碩士,注冊一級建造師,中潛咨詢主要創始人,董事總經理;中國科創金融聯盟咨詢事業部總經理。長期在產業園區、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供職,先后從事過工程現場管理、產業園區規劃咨詢、投資基金管理、基建項目融資及基礎設施財務顧問、PPP咨詢等領域的相關工作。
導言
雖然地方隱性債務至今仍無明確統計,但是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巨大、增長過快、底數不清且被低估,其影響意義已不言而喻。地方隱性債務問題因此也成為困擾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隱患,從政策約束上“去杠桿、防風險、降負債、強問責”成為中央監管地方的主基調。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意見》(中發〔2018〕27號)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問責辦法〉的通知》(中辦發〔2018〕46號)下發,明確了隱性債務不得進行債券置換,明確了隱性債務化解終身問責的責任機制。“雙明確”可以說是地方(政府)依賴中央兜底地方債最后幻想的破滅,有部分媒體甚至將該兩份文件出臺的視為“拆彈”地方隱性債務。
201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則成為中央處置地方債務問題的轉折性、標志性文件,文件一經出臺就引起多地高度重視并認真學習。《指導意見》的轉折性意義在于提出“允許對嚴重資不抵債已經失去清償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依法實施破產重整或清算”,其帶來的影響除了將促進地方融資平臺之間的兼并重組,還一時引發人們對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違約、金融風險方面問題的擔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地方隱性債務的背后是地方融資平臺,地方融資平臺企業的體制機制弊端或許才是問題根源所在。因此,未來治理地方隱性債務問題的方向應該是結合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推進,加快地方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加速地方政企分開,健全地方國有平臺公司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地方融資平臺之間的兼并重組,把更多地方融資平臺推向市場而求活。